“声传师韵・文润杏坛”—— 第六次菁英孵化营教师诵读风采展示活动
6月18日下午,一场以 “声传师韵・文润杏坛” 为主题的第六次菁英孵化营教师诵读风采展示活动在各备课组研修室温暖启幕。我校菁英孵化营成员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齐聚一堂,共同奔赴这场关于教育与人文的精神盛宴。
一、诵读经典,搭建交流新平台
活动伊始,各组代表阐述本次活动意义与流程,组员按顺序依次登台展示诵读风采。教师们带来的经典教育文章诵读环节,便如同一束强光,穿透教育教学的日常琐碎,照亮教师职业发展与人文滋养的新路径。
从教师成长角度看,它为教师搭建起专属的文化交流平台。教育工作常常在三尺讲台与作业堆案间循环,教师们虽有满腹教育思考,却难有集中且纯粹的交流契机。从校园文化营造而言,诵读经典教育文章,如同一颗颗书香种子,播撒在校园土壤里。当老师们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传递教育的温度与厚度时,书香氛围便在研修室里悄然蔓延。这种氛围,并非局限于活动现场,更会随着教师们的脚步,融入课堂、办公室,乃至整个校园生态。它引领着教师群体热爱阅读与诵读,以自身为表率,向学生传递阅读的魅力、文化的力量。当教师们在诵读中沉浸于教育经典的深邃,学生们也将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书香气息感染,校园文化的底蕴由此不断积淀。
二、作品分享,传递教育真情怀
活动中王丽爽老师的《如果我当教师》,是对教育初心的一次深情回望与郑重宣誓。文章中,蕴含着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对因材施教的思索,对用爱与耐心陪伴学生成长的坚定信念。她在诵读时,那些关于 “教育应是点亮心灵灯火”“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非灌输者” 的语句,似重锤叩击着听者的心。这篇文章的分享,让老师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用教师的光,去点亮无数学生的成长之路。它提醒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无论教龄长短、职称高低,都应时常回归初心,追问自己 “为何执教,如何育人”。
李文婷老师和江桥老师共同带来的《春泥与树的私语》,则以细腻的笔触、温情的叙述,勾勒出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美好图景。文章把教师比作春泥,默默滋养、守护作为 “树苗” 的学生,字里行间流淌着师生间的理解、信任与相互成就。在诵读过程中,两位老师的声音交织,时而如春日微风,轻柔诉说师生相处的暖人瞬间;时而似夏日惊雷,传递对教育责任的深沉担当。这篇教育散文,让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师生关系的丰富内涵 ——它不是单向的付出与接受,而是双向的滋养与成长。教师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被学生治愈、被教育的纯真打动,从而更加热爱这份职业,更加懂得教育的珍贵。
三、自由交流,共探教育新征程
活动最后,组内教师开展教育微论坛,成员们互动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并总结今日收获。论坛中参会教师自由发表教育感想的环节,成为思想交融的又一高地。青年教师们纷纷起身,或分享聆听诵读后的心灵触动,或讲述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与经典文章理念契合或冲突的故事。
这一自由交流环节,意义非凡。于个人,它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契机。在分享与倾听中,教师们梳理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不足、汲取经验,明确成长方向。于群体,它是凝聚教育合力的过程。不同教师的教育故事、感悟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智慧洪流,推动整个教师团队向前发展。大家在交流中,彼此鼓励、彼此启发,共同坚定深耕教育的信念 。
此次 “声传师韵・文润杏坛” 活动,从经典诵读到作品分享,再到自由交流,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展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一时的思想碰撞与情感共鸣,更在于为教师成长注入持久动力。相信在未来,通过持续开展这样的阅读与学习活动,我校教师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他们会带着活动中汲取的教育智慧与人文温度,走进课堂,成为学生成长更有力的支持者与引领者,让教育的杏坛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培育出更多有知识、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