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修改版)

作者: 时间:2023-06-03 点击数: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

基于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型的调查研究

开题报告

太仓明德高级中学

一、研究背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问题的起源

是时代发展的课堂教学转型的必然

身处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中,感受信息时代的迈进,信息已然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信息素养成为信息公民的核心素养。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做了重要的修订,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也将信息科技课程单独列为必修科目。旧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必然适应不了新背景下的课堂要求,因此课堂教学转型成为必然。

(2)研究意义:

是以信息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将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层维度要求,升华到了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社会责任四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形成了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有的信息素养,也匹配了课堂教学转型的要求。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多元化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机械式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重技能轻思想的教育方式仅仅培养一批有优秀操作技能的技能熟手,对素养的培养意识不够强烈,教学方式需要向多元化发展。

2.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和生活联系不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中处处透出信息化学习气息,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技能层面,更多的是对素养层面的渗透,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相结合的深层次的要求。

3.对信息问题的认识层面不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要从生活项目入手,从学科大单元角度入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可能性。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关于计算机科学课程调整的研究

在美国计算机科学课程进入到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2015年12月10日奥巴马签署的《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将掌握计算机科学提升到与获得读、写、算素养并列的地位。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7和2018年分别重新制定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重视信息素养培养,将其和语言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一起作为中小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能力。

我国2017版的颁布及2020年修订的《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坚持在课程中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抓手,在实践中不断凝结学科核心素养,界定学科的大概念,在基础技能掌握的前提下,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创新与平台的应用能力,树立现代信息化社会下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关于课程实施形式的研究

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研究委员会201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主要是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需求,包含在数学、科学学科的学分中,主要考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求。其课程实施分为强调编程能力的“计算机科学A”和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科学原理”。

英国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自2013年起,调整为计算(computing)课程,课程的改变也是基于理念目标在时代和国家发展的变化中而变化。

3)关于课堂转型的研究

课堂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不仅教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要了解“信息”、“数据”等概念,学习编程技能,思考信息社会的道德理论问题;另一种是信息技术工具论,重要的是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两种形态的争论形成了“学科课程”和“整合课程”两种类型,新课程要求的更多的是在学科课程上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向学科大概念、学习任务情境化、基于项目学习方式等转变。

(二) 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新课程发布虽然已有五年之久,但是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不断兴起,实践案例不断涌现。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厘课堂转型核心素养培养相关的教育理念、核心概念及内涵特征,深入剖析课堂转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理性观点和实践案例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引领。

2实践价值

由于相关研究刚刚起步,在区域推进层面也缺乏实践作经验。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希望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探索一套区域构建课堂转型的明德经验为提升学生信息核心素养培养寻找教学路径,为我国同类区域的同研究领域提供先导性和支撑性的实践样本。

3.创新价值

我们希望将立德树人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从标准学习、理论学习、实践探究、课堂教学和学科育人个维度进行研究总结,具有契合时代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优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1. 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版的颁布及2020年修订的《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坚持在课程中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抓手实践中不断凝结学科核心素养,界定学科的大概念,在基础技能掌握的前提下,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创新与平台的应用能力,树立现代信息化社会下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017年颁布,2020年修订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其中信息技术学科大概念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课程体系的完善,无疑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剂强心针,更好的给予信息技术教师以理论指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正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科技学科从无到有,教学内容从微软培训班向学科底层技术和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入的形式转变,过渡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阶段,突破认知、拓展眼界、更新观念,激发学生的群体性思考,为教育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学科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3)课堂转型

以认识、了解课堂为目的,通过多角度的、俯察的、外部的、理论性的视角,将课堂“化整为零”,帮助获取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等各要素的“经验体验”。在课堂转型研究中,“化零为整”,将这些要素放置于“课堂”这一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加以考察,实现“经验的重建”。在课堂转型的过程中,课堂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包含各种关键要素的空间,但却是一个更大的场域的组成部分。课堂转型正是发生在这一场域中,包括课堂在内各种因素的互动,牵引着课堂转型的方向,形塑着转型中的课堂的存在姿态。

四、支撑理论

传统教育技术与极简教育技术

理论基础和核心技术是不同的,前者以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为基础;后者更关注“当下的时代”,强调良好的技术高效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涵盖了从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顶层治理决策、中层行动方案设计,到具体教学策略和技术应用的操作实践,对不确定性的世界变化抓住当前的强调用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能自定航向,产生一个行动罗盘,以人为本,明确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从目标出发,做好减法,敢于“断舍离”,资源集中,敢于找到极致的解决方法,微能力认证的过程。

布鲁姆六大认知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对学生的思维层次分成六级: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其中前三个是低阶思维阶段,后三个更能体现出现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即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利用,进而评价问题的解决。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其结果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更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其次,学习是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具有情景特征;再次,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实现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方面;最后,学习者应该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互相补充,使理解更为丰富全面。学生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积极尝试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为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求学生在形成阅读素养的基础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阅读,运用自主获取的信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主体学习理论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程改革首先要遵循的一条根本规律,也是阅读教学首先要确立的基本观念。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认为主体的感知、思维、想像、体验、内化的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教一门课程,不是让学生把知识都装在脑子里,成为小型图书馆,而是使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课程改革的最基本理念就是要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

计划行为理论

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态度是指个体对行为所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师生们在主观上应该主动参与,提升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增强判断力和引导力。

计划行为理论指出,知觉行为控制反应的是个体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资源与机会和预期阻碍是反向关系时,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正确处理的信心越坚定、越容易增强事件的处理能力,做好新时代的知识传播者、创造者和促进者。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对比分析新旧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课堂转型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课堂实施的方向,《200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2017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各自的实施岁月中都是指导课程实施的重要参考和方向导向标,研究两份标准对信息技术课堂转型的要求的变化,也是课堂转型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对信息技术课堂若干转型点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更强化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凸显其在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尤其关注课堂环境中师生关系转变、课堂环境中教学方法延续和变更、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力培养转型的各方面表现,调查研究课堂转型的若干转型点。通过充分提供扩展视野和提升思维研究的可能性,开展创新探索,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可能性。

3.课堂教学转型后课堂类型的认知、验证和优化

在课堂转型研究的过程中,加强对课堂类型的认知,通过对比不同模式中的学习体验、参与情况等,在数据支撑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转型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课堂类型的进一步认知,构建适合本课题研究对象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进行验证和优化,形成借鉴的可能。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过程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思路,逐步展开,分解为三部分完成。

1.两版课程标准内容梳理对比研究

通过认真阅读两版课程标准,尤其将其中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在其中找出课堂转型调查研究的依据。从文献中查找理论依据,从实践中验证实施,实施后总结提升。

2.典型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若干转型点

灵活运用各类活动平台(公开课、网络案例、活动展示、智慧教育精品课)等现有资源,结合本课题研究期间的自我课堂研究和小组课堂对比,结合混合式学习理论从组织形态、教学形态、教学环境、课堂结构、培养目标等若干转型点,从理论的角度,梳理和分析这些典型课堂教学案例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关注其中有关新课程改革、线上线下课堂相结合及课堂教学流程中PBL与学科大单元教学的相关体现。

在分析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任务单、问题单、评价单等策略驱动。将课题研究的中心放在课堂上,将课题研究的目标落实在学生实体中,充分利用已有且在实施的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优势资源,充实课堂模式探究中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探索任务单、问题单、评价单等策略驱动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3.量化研究,提升调查研究可效度

通过实践班级的对比研究,及时验证和优化已构建的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和实践多元学习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通过对比论证的形式,检验不同模式下学习感知、学习投入和学习结果的差异。

研究内容的落实基于研究假设的归纳、研究对象的稳定、研究周期的持续和实践流程的反馈,将研究方法落实其中,将研究思路逐渐细化,形成行之有效的研究过程,总结并形成研究结论,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的核心。

六、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方法

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遵循“特征分析——模式借鉴——模式探究——模式实证——模式优化”的基本研究思路来开展课题调查研究,通过这五个环节,将研究目标予以分解,抓住课堂实际抓手,着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形成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模式调查研究报告。

图  课题调查研究思路示意图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拟在综合运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进行理论知识指引,在理论指引下,通过对课堂情境的梳理和分析,落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和优化,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借鉴模式的组织方式和策略体系。从数据中找差距,从数据中找通点,进一步理解新课程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方针和政策。

运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充分落实理论学习,用理论学习来武装自己,通过构建知识架构来辅助课题研究。

对已有案例的充分分析和研究探讨,形成对课堂模式的进一步认识,运用结构模型法,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课堂要素、策略驱动等维度。

将获得的研究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充分分析在不同的模式下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感知、学习投入和学习效果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阐述实践、整理和优化的过程。

具体阐述以上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在选题、方案设计和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将运用文献分析法,开展情报资料检索搜集与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进行同类课题的比较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核心素养相关的教育理念、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掌握最新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方向引领。

2.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运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学生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认知情况的现状和发展状况调研学生高中前学情情况和高中后学情情况,综合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课例研究法

本课题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如何系统科学地解决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对已有案例的充分分析和研究探讨,形成对课堂模式的进一步认识,运用结构模型法,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课堂要素、策略驱动等维度。

通过具体的教学课的研究,探讨从“设计”到“实施”到“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提出对某些课堂转型研究的解决方案和总结反思,以便对后续课堂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其中,“教学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预期);“教学实录”是解决问题的做法(教学生成);“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即问题解决的效果,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通过系列教学课例研究,探索出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后的教学范式。

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开展行动过程的研究,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大数据教学平台探索教学的组织管理、实施路径及运作的方法和措施评价方式标准、制度与政策支持等,做到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研究,在实践中总结与验证,在研究中改进与完善,根据实践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效,分析概括出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调研报告

4信息化工具研究法

本课题运用信息化工具研究法,通过平台实践、培育典型途径找到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学科特色课程,教师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典型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出某些规律和本质,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性材料。同时在实践操作上,也以典型个案为试点,以点带面,分层推开,分步推进,把点上的成功经验推向全市。

(二)实施步骤

调研过程与具体时间安排

通过文献研究、案例搜集和内容分析,总结特征分析,形成理论学习报告。

理论学习报告

2022年11月至

2023年2月

课堂实施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采集,教学实践验证,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完成对基于新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转型的研究,通过实践平台充分收集和整理数据,形成具有对混合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转型有一定认识的若干论文。

实践研究论文

2023年2月至

2023年7月

数据分析和成果撰写,通过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数据,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形成对课堂教学模式转换的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报告

2023年7月至

2023年11月

 

具体研究过程设计如上表所示

、课题成果形式

根据课题规划要求,具体预期研究成果即调查研究报告

2023年3月16日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