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地理组第7次集体备课活动2024.11.4

作者: 时间:2024-11-08 点击数: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集体备课(备课组“微教研”)活动记录表

记录序号:_7_ 活动日期:2024_11__4_日(周___2 3_节)

活动主题

集体备课

活动形式

讨论

活动地点

地理学术研究室

主持人

解娟

主备人

李琼琼

记录人

解娟

参加人员

解娟 王晔 沈蓓 李琼琼 李文婷 张小军

学情分析

期中考前指导

分类指导

策略

有针对性的指导薄弱生

教材分析

结合新高考和新课标,分析复习重点

分层教学

策略

加强个性化辅导

活动

纪实

一、李琼琼老师提出期中考前复习策略

选期中后教辅资料《凤凰新学案》教辅资料

二、理论学习:初高中“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衔接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指出“本课程在义 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   说明高中课程是在初中课程基础上的进阶,通过学习进阶,能提升学生思考的层 级、过程和方式,实现理解层次的跃升。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史辰曦研究员在《基 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地理课程标   准》规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都是地理科考试中的必备知识。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和载体, 也应作为地理科考试必然要涉及的必备知识。”由此可见,初中地理知识可以在   高考中直接考查,有一席之地。因此,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既是国家对地理学 科的统一要求,也是提高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我们需要从学 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科素养、课程规划等方面制定衔接策略。本文立足四大学   科核心素养中的 “区域认知”进行系统论述。

一、对比课标,明晰初高中区域地理衔接教学的联结点 依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对比梳理,发现初、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呈现出递进   式加深和交叉关联式拓宽的特点(图 1)。例如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小学阶段 初步认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月相观察以及演示实验,初步了解日、月、地   三者的关系。到了初中进一步认识地球绕日运动中的位置变化,能够描述 “两 分两至”的特点。进入高中后,则进一步学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 化特点,并能定量计算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认识到地球运动影响着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等的物质运动和形态变化。 30 1 从学习内容来看,初中地理以认识区域为中心任务,从区域位置、区域特   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等维度进行学习。因此,“区域认知”是初 中地理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两个学段相比, 初中阶段侧重认识区域本身,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区   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建立区域联系等角度,对重要的地理区域有整体认知, 并且不涉及深层次原因分析。 高中阶段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侧重区域认知方法的提炼以及区域   发展动力的探究,要求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科关键能力。鉴于初 高中学习任务不同,课程实施环境不同,需要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重点培养思 维方式和能力的衔接,具体来说,包括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认知区域特征的能   力、认知区域关系的能力、认知区域发展的能力等四个衔接点。

二、实践反思,明晰初高中区域地理衔接教学的薄弱点 目前,由于学段限制,初高中地理老师之间的互通性和交流性普遍偏弱。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存在“专职非专业”的现象,   造成了专业性和学科性的偏差,此外,很多初中地理老师对于高中地理教材不熟 悉、专业水平达不到解决高中地理题目的要求。与此同时,部分高中地理老师也 存在忽视初中地理教学,对于初中地理课标和地理教材理解有偏差,不熟悉初中   的教学要求。 受学生思维发展水平限制,初中地理主要的区域认知水平聚焦在“在哪里” (地理位置)和“有什么”(地理要素)这些浅层的区域认知水平,而高中地理 31 主要研究“为什么”(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和“怎么办”(办法、策略)这些高 阶的区域认知水平。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由表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有明显的变   化,思维品质的提升来源于学生自身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因此, 在区域认知学习衔接中如何构建支架,聚焦区域认知能力和认知区域的能力,必 须依托科学的诊断性评价进行。但是,在现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这种前置评价   往往由于初三年级地理学习“空窗期”造成评价缺失,或者缺失评价科学性。

三、路径构建,明晰初高中区域地理衔接教学的发力点 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旨在学生原有的初 中区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给出的相关线索,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主动   建构。为实现有效衔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强调区域位置和区域特 征的基础上,通过搭建相关台阶为深化区域关系和提高区域能力做好准备。

1. 引导地理图像,培养学生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

2. 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认知区域特征的能力

3. 善于比较教学,培养学生认知区域差异的能力

4. 搭建探究平台,培养学生认知区域发展的能力

5.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科学测评区域认知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更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能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因此,在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中,初中地理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走进区域、认识 区域,更要跳出区域,提炼认识区域的一般学习方法,将初中地理的区域认知基 础打得更牢固,教得更灵活。为学习高中地理“区域发展”为主的相关课程内容,   做好分工协作、有机衔接。

三、长课安排

1、收发试卷

2、监考

3、答案

4、批阅

5、要求:清空桌面


反思与总结

加强区域认知素养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