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地理组第1次集体备课活动2024.9.2

作者: 时间:2024-09-06 点击数: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集体备课(备课组“微教研”)活动记录表

记录序号:_1_ 活动日期:2024_9__2_日(周___2 3_节)

活动主题

集体备课

活动形式

讨论

活动地点

地理学术研究室

主持人

解娟

主备人

解娟

记录人

解娟

参加人员

王晔 沈蓓 解娟 李琼琼 李文婷 张小军

学情分析

高一常见的地貌类型衔接

分类指导

策略

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材分析

结合新高考,分析教学内容

分层教学

策略

加强个性化辅导,批改完作业的基础上再针对性讲解

活动

纪实

一、李琼琼主备《河流地貌的发育》

1.地貌成因:河流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2.河谷的演变:

发育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特征

初期(A)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中期(B)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得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河流侵蚀地貌

项目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

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

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学习任务二 冲积平原的形成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

地貌

类型

地区

分布

形成原因

山前

冲积

平原

河流

出山

口处

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形成

河漫滩

平原

河流

中下游

地区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期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而形成

三角洲

平原

河流

入海口

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挟带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的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而形成

二、长课安排

1、收发试卷

2、监考

3、答案

4、批阅

5、要求:清空桌面

三、理论学习



反思与总结

加强提优补差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