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基于逆向设计的高中语文古诗文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月报表

作者: 时间:2025-09-23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基于逆向设计的高中语文古诗文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重点课题

立项编号

*****001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综合楼501

时间

20259 10

研究主题

本学期课题工作计划

所要解决问题

明确本学期阶段目标和具体任务

研究方法

讨论法







本学期研究目标:

理论建构目标: 深入理解逆向设计理论的核心三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并将其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特点相融合,初步构建出适用于本学科的教学设计框架。

实践应用目标: 选取代表性古诗文篇目(如《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论语十二章》等),完成2-3个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单元教学案例开发,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点。

评估反思目标: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分析、学生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估证据,检验逆向设计在促进学生对古诗文深度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及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有效性,并反思优化路径。

本学期研究伊始,我首先系统研读了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重点剖析了逆向之于传统教学的革新意义:从教什么”“怎么教转为学生应学到什么”“如何证明学生已学会。在将其应用于古诗文单元时,我们遇到了核心挑战:如何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评估的、持续性的理解。例如,针对《春江花月夜》,传统的目标是赏析景物描写与哲理思考,而逆向设计则要求我们思考:学生真正理解景、情、理交融这一概念的证据是什么?是能独立分析类似诗歌,还是能创作出体现此种交融的短文?

基于此,我们尝试为《论语十二章》和《老子四章》设计了一个微型单元,预期结果是学生能理解儒道思想的核心差异及其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共同塑造。评估证据设定为:一场小型辩论(就某一现实问题,分别从儒、道角度阐述见解)和一篇对比分析短文。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我们不再从逐字逐句串讲开始,而是以核心问题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儒家还是道家智慧?驱动,引导学生为完成最终评估任务而主动探究文本。初步实践表明,学生目标感更强,思考更有深度,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1. 逆向设计有效促使古诗文教学从“知识灌输”走向“素养培育”。

传统古诗文教学易陷入逐句翻译、手法识记、主旨背诵的窠臼,学生所学多为碎片化知识。逆向设计以“追求理解”为核心,要求首先明确学生学完本单元后应获得的持久性观念、核心问题及关键能力。这迫使教师将教学重心从“教师讲了多少”转向“学生理解了多远”。例如,在《将进酒》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对比单元中,我们将预期结果设定为“理解不同人生境遇(仕途失意与丧妻之痛)下,诗人如何通过独特的意象选择与情感节奏抒发情感,并认识其审美价值”。相应的评估证据是学生能撰写文学评论,比较两首诗词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这一设计确保了学习活动始终围绕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展开,直接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提升。

2. “大概念”与“核心问题”是统整古诗文单元、实现深度理解的锚点。

逆向设计强调以“大概念”作为单元教学的顶层架构。本研究实践证明,从所选古诗文中提炼出具有统摄力和迁移价值的“大概念”,是成功的关键。例如,可以将《无衣》的“同仇敌忾”、《论语十二章》的“仁爱”、《兼爱》的“博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恻隐之心”整合起来,提炼出“中华文明中的‘爱’与‘共同体意识’”这一大概念。核心问题则可设为:“从‘与子同袍’到‘天下兼爱’,古人是如何定义并实践‘爱’的?这种思想对构建社会共同体有何意义?”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壁垒,使散落的篇目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进行跨文本、跨学派的比较与思辨,实现从单篇文意理解到文化观念探究的飞跃。

3. 评估方式的多元化与前置,是检验理解程度、驱动学习过程的关键。

逆向设计的第二阶段“确定评估证据”要求在设计学习活动之前,就思考如何证明学生达到了预期结果。这推动我们超越了单一的纸笔测试,设计出更具综合性和表现性的评估任务。例如:

对于《大学之道》《五石之瓠》,评估证据可以是学生绘制并讲解的个人“修身”与“用世”的思维导图,考察其对文本逻辑与核心观点的内化。

对于《兼爱》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以设置情境讨论:“面对‘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社会争议,墨家的‘兼爱’与孟子的‘不忍人之心’分别会给出怎样的伦理支持?”以此评估学生将抽象哲学思想应用于现实情境的迁移能力。

这些评估任务本身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它们清晰地指向“理解”而非“记忆”,使学生和教师都能明确目标,让教学评的一致性得以实现。

4. 对教师角色与专业能力提出新挑战,需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而非简单的执行者。

实施逆向设计,教师不再是教参的被动执行者,而必须是课程的主动设计者。这要求教师具备极高的文本解读能力、理论素养和课程规划能力。教师需要能精准提炼大概念,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核心问题,并创造能激发学生探究欲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设计《春江花月夜》的学习活动时,教师可能需要引入中国古典哲学中“时空意识”的相关资料,或设计“为诗歌中的画面配乐并说明理由”等创造性活动。这一过程虽然艰辛,但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结而言, 基于逆向设计的高中语文古诗文单元教学,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学浅表化、碎片化的困境,通过以终为始的规划、以大概念为统领、以多元评估为驱动,引导学生实现对古诗文文化的深度理解与意义建构,真正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未来的研究需在单元整合的广度深度、评估工具的科学性以及不同学情下的差异化实施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物化成果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