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桂枝香·金陵怀古》意象分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作者罢相后隐居金陵时所作, 为当时传诵的名篇。词上片描绘金陵壮丽景色, 下片转入怀古, 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 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登高望远、睹物抒怀, 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南朝的刘勰说: “原夫登高之旨, 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诠赋》)。“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千里”二字, 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 下启“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 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 脱化于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句“澄江静如练”, 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 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 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 既有平面的铺展, 又有立体的呈现, 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残阳”、“西风”, 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 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 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 画面顿时生动起米。“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 色彩对比鲜明; “云淡”、“鹭起”, 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 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 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 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 随着征帆渐渐远去, 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 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让读者不禁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 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秋山不可画, 秋思亦无垠”所言, 眼前所见, 关不胜收, 难以尽述, 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 结束上阕。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 由登临所 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诗: “门外韩擒虎, 楼头张丽华”。化用其意, 以典型化手法, 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 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 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 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 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 挥霍无度, 沉溺酒色, 江南各朝, 覆亡相继: 遗恨之余, 嗟叹不已。“千古凭高”二句, 是直接抒情, 凭吊古迹, 追述往事, 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 化用窦巩“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 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 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 还能见到些什么呢?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后庭遗曲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随书·五行志》说: “祯明初, 后主创新歌, 词甚哀怨, 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 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 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吗?商女何知?恐怕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吧。 综 观 全 词, 上 阕 雄 健, 下 阕 冷 峭; 境 界 阔人, 风格高峻, 寓意深远《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 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 惟王介甫为绝唱”。此言得之。
《登岳阳楼》意象分析 为了夯实解读古典诗词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还必须将解读古典诗词的目光聚焦到意象维度上,如果说在聚焦语言与情感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关注细节描写,那么在关注意象维度的时候,则更多的是为了建构起关于古典诗词理解的框架。这其中是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因为在解读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语言,读情感,可以让解读者心目当中建构起关于古典诗词的具象认识。 意象相对于具象而言,更多地追求对古典诗词意蕴的感受,这原本符合古典诗词解读的传统。事实上,这些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作者创作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高度浓缩——这种浓缩既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情感和意象上,经典古诗词通过对语言的推敲,然后将丰富的感情蕴含其中,其后便以最少的字数建构出了最全面的意象。《登岳阳楼》也是如此,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紧密相联,通过首联来打开叙事空间,通过颔联来完成叙事描写,其后又借助于颈联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而到了尾联则进行总结。全诗所表现出来的结构非常完整,可以让读者借助于作者的动作登上岳阳楼,借助于作者的眼光看到岳阳楼的风景,更借助于作者的内心完成了情与景的交融,让解读者也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寓情于景,而这便是整首诗的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