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课评课 (1)听课及教学设计交流 为开设校级公开课,范丹丹老师于12月18日展示了《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设计,并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进行了简单说课。课题组无课教师共同研讨。以下是范老师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硫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如硫酸的制备、硫的循环利用等,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讲解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结合工业生产中的实际案例,如 酸雨的形成与防治、硫的污染与净化,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物质的双重性(有 用性和潜在危害)。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硫及其化合物在不同情境 下的社会责任,如环保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等。 3.总结环节:强调化学物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醒学生关注其潜在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评课及交流研讨 吴艳老师:本次听课主要关注了范老师在高一硫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课堂 设计与实践。范老师通过引入硫元素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引 导学生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吴秋萍:范老师巧妙地结合了生活中的实例,如火山喷发中的硫元素释放、 硫酸工业的生产流程等,使课堂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硫及其化合物的社会 责任。 王欣老师:范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 会责任感。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进一步加强实验演示,让学 生在动手操作中更直观地感受化学物质的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