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的课堂是 “由文入情”的深度勘探。他引导学生像侦探一样,从“斫榛莽”“焚茅茷”等动作中剖析柳宗元的决绝,从“尺寸千里”的夸张中感受其心境的超越。这种紧扣文本、字斟句酌的细读,启示我们:红色文化共研的首要前提,是引导学生对原始文本(如革命家书、战役电报、历史文献)进行深耕细作,培养其从字里行间提取精神的密码的能力。这是跨媒介共研能否走向深度的基石,避免活动流于表面热闹。
而高老师的课堂则展现了 “由境生情”的跨媒介重构。她率先出示古地图与后世山水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永州山水的“幽丽奇状”,甚至引入一段空灵的古筝音乐来烘托“心凝形释”的意境。这种调动多种媒介为学生先行构建“历史现场”的做法,与我们课题的核心“跨媒介”高度契合。它启示我们:在探究苏州红色文化时,完全可以先行构建一个“媒介情境”——比如在研读沙家浜故事前,先观看历史影像、聆听《芦荡火种》选段、在数字地图上重走行军路线。多种媒介的感官冲击,能有效打破历史隔阂,为深度共情与共研铺设通道。
两堂异构课,清晰地勾勒出共研作业设计的两种可能路径:其一为 “文本细读→精神提炼→媒介转化” ,强调研究的严谨性与内生性;其二为 “情境构建→共情体验→探究表达” ,强调学习的沉浸感与建构性。
这对我们课题的推进极具价值。我们认识到,未来的作业设计不应是单一的,而应依据不同的红色资源与学情,构建一个多元的、可选择的模式工具箱。无论是刘老师的深度文本模式,还是高老师的沉浸情境模式,其终极目标都一致: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与历史精神达成真正的“冥合”。此次异构观摩,让我们对课题的实施路径有了更立体、更清晰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