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读懂古诗,能够深入到古韵古色的‘内部真理’里去”,让学生“读一篇”进而“明一类”。三个关键:抓取诗歌意象、借助关键字词、观照所涉词史。 一、抓取诗歌意象——告诉学生“修辞立其诚”的传统“抓取意象”这件事,已经成了人们阅读古诗的一种本能。但是,抓取意象的钥匙在哪里呢?这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古人“修辞立其诚”的传统了。修辞是古人在古诗中“叙写”的主要依靠。杨老师带领学生展开了基于修辞、基于表现手法、基于对比这三个环节的阅读,考察下来会惊奇地发现,她实际上是带领学生从比喻、拟人、通感等角度对《桂枝香·金陵怀古》这篇文本进行了深入赏析。 这是很有必要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大家之作“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大作家写景必强调生动性,这种生动性又往往是依靠意象带着修辞构成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雄健壮阔、苍劲峭拔的意境,这种做法就取得了钥匙的功效。 二、借助关键字词——告诉学生古人情感锻铸在哪里 尼采在《苏鲁支语录》中说:“一切文学,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一个人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所谓“以血写书”,是指“真情感”入文。那么,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个“真情感”呢?抓住文本里面的情绪词!经由情绪词触碰古人的情绪。比如抓住“叹”,抓住“谩嗟”,经由这些关键字词,盘踞在王安石胸中的两个灵魂也就被学生触摸到了。 三、观照所涉词史——告诉学生“知人论世”是还原世界的最佳方式客观来讲,只有还原了历史、背景和其人,对古诗阅读的“体认”,才能“体”得贴切,“认”得通透;阅读时出现体认误差的可能性才会更小。这种“还原”,具体怎么操作呢?可以从“文化源头”和“个体源头”两大角度去完成“知人论世”,去分析词作的正确内涵。以上三种方法,构成了杨老师这堂课的主旋律。“学一篇”进而“明一类”,会顺畅吗?我相信会的——骰子已经掷出,无数的可能性一定会涌现出无尽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