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助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指的是创建具有审美教学氛围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媒体的方式,创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审美场景,营造审美氛围。教学情境的创建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带着强烈的审美意识去尽情地想象,从而进入美好的审美境界中,以便对古诗词的意境美进行深刻的感受。视频、画面、音乐等都是很好的媒体资源,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或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到具有审美教学氛围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富有情感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 例如在学习《虞美人》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虞美人》的音乐视频,演唱者甜美的声音与服饰装扮,还有贴近诗词内容的背景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感受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体会语言美 古诗词中含有大量的文言知识,对于高中生 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古诗词又具有极 强的艺术性,蕴含着深厚的文学美。古诗词具有押韵、句式短小精炼、音韵极美的特点,非常适合诵读。因此,对古诗词进行诵读教学也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并教授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以《虞美人》为例。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时,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熟读诗词,并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范读,让 学生注意诗词中的字节停顿和感情变化,并做好标记。在范读结束之后,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进行诵读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诵读感受,教师适当 予以引导和评价,让学生能够在诵读中品味诗词的韵味、意境、情感。 三、凭借想象,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加工之后,使其以全新的形象呈现出来的一个过程。 诗人在创作中,凭借想象力将很多事物联系到一起,使之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富有情感的、生动 的形象及极具感染力的意境。而读者在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和鉴赏的审美活动中,凭借自身的想象力, 可以对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展开想象,将古诗词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然后感受古诗 词呈现出的意境美。例如《虞美人》,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亡国之君的故国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诗采用夸张、比喻 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让读者对“愁”展开想象,并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然后与“愁”结合到一起,营造出浑然一体的意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时,不仅要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来深度感悟诗词,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也可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进入诗词呈现的意境中,并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四、通过分组思考辩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是一个个性化、主观化的审美活动, 需要鉴赏者具备辩论的能力。所以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思考,让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在对古诗词鉴赏过程中,有很多环节都需要鉴赏者对其进行认真的审视。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辩论思考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虞美人》一词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李煜怀念的只是以往奢靡的生活,诗词中并没有真实情感 ;也有学生认为李煜在创造这首诗时,投入了丰富的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教师不能以个人的经验和判断来帮助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并进行辩论思考。通过辩论思考之后, 学生可以感受到诗词中提到的“雕栏玉砌”“故国” 虽然与人民无关,但是却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也含有一定的人生体验感。作者作为阶下囚,在面对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景象时,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对于李煜的不幸,可以说是时代赋予的。因此,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和观念去对其进行评价。此外,在整个鉴赏过程 中,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预,而是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经过辩论之后得出自己的结 论,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增强学生的审美主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