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聆听先民的歌唱,寻觅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感 受诗歌的结构美、情境美和思想美。《诗经》是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下面,笔者就以 《诗经》中的《卫风·氓》《邶风·静女》《秦风·无衣》为 例,探讨如何开启审美之门,点亮语文课堂。 一、开展品读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让他们感 受诗歌的结构美。在讲解《诗经》时,我们要指导学生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结构整 齐,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有一唱三叹、回味悠长的 艺术效果。可以说,《诗经》是两千多年前先民的歌唱,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每句一顿二拍,节奏感很 强,都是曲调短小的民歌,语言优美。 例如,《秦风·无衣》共三章,这首秦地战歌采用重 章复沓的形式,每章字数与句数均相等。虽然每一章 的结构相同,但是内容却不完全相同。每章均以“岂曰无衣”开头,用反问表达出愤慨,燃烧着复仇的火 焰。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 止的愤怒与愤慨。在每一章中,战士们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这里的“袍”指“外 衣”,“泽”指“里衣”,“裳”指“下裙”,分别指代以“衣” 为代表的战备物资。为协同周王室作战,战士们磨刀 挥戟,舞戈擦枪,“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富有画面感,节奏强烈,振奋人心,使人仿佛看到了战 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闹场面。于是,无数 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 裳!”每一章的结句又鲜明地展现出情感的增进往复, 如首章的结句“与子同仇”,意为秦军士兵与周王室有 共同的敌人,重在抒发同仇敌忾的情绪;第二章的结 句“与子偕作”中的“作”是“起发”的意思,意为开始行 动,是出发前气势恢宏的整备集结;第三章的结句“与 子偕行”中的“行”是“往”的意思,意为将士们即将奔 赴前线,奋勇杀敌。情节与感情均在不断地推进。综 观整首诗,重章复沓的结构中回荡着一股战斗的激 情,充分展现了秦人尚武好勇的英雄气概。而且,这 样回环往复的诗句体式也符合舞蹈的节奏起落,可吟 可诵、可歌可舞,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二、再现生活图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诗经》不仅具有优美的结构,还具有优美的情 境。它用文学的方式系统而完整地描绘了两千六百 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图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再现《诗 经》中的生活图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例如,《邶风·静女》含蓄巧妙地展现了这样的情 境:一位娴静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 的角落会面。小伙子早早地赶到约会的地点,急不可 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 急得他抓耳挠腮,在原地不断地徘徊……诗歌里的 “静女”有多么美丽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用第一人 称记录了“我”赴约时的兴奋和期待。短短十六个字, 言简意赅、含蓄传神,写尽了女子的美丽与活泼、男子 的爱慕与深情。 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走进情境,教师 可以引导他们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浪漫的想象:在男主 人公的眼中,“彤管”鲜润光亮的色泽会令他情不自禁 地想起恋人红润的娇颜;洁白纤长的荑草是恋人跋涉 千里,从郊野亲手摘下的,物微而情深。莽原上的柔荑 将会在春风的吹拂下长成茂盛的草丛,纯洁真挚的爱情必然会让有情人相守到永远……男主人公心中满是甜蜜而热切的期待。本来,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得到女子赠送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得到了女子赠送的普通荑草 却由衷地大赞“洵美异”。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这样的感情是多么的 纯洁啊!如此,学生能感受到《诗经》的情境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