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答司马谏议书》《谏太宗十思疏》作业设计 1. 辩论赛:古今治国理政之辩 任务:将学生分为“王安石派”与“司马光派”,围绕《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核心争议(如“变法是否侵害士大夫利益”“祖宗之法是否可变”)展开辩论;另设“贞观朝臣组”与“魏徵组”,就《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纳谏实效”进行交锋。 要求:需引用两文原句作为论据,并结合北宋改革与贞观之治的史实。 2. 跨界写作:谏臣的“另类奏章” 任务:选择一种现代文体(如微信公众号推文、法庭辩护词、医生诊断书等),代王安石或魏徵向君主重新阐述观点。例如:“魏徵的‘十思’心理健康指南”“王安石致司马光的律师函”。 要求:保留原文逻辑,但语言风格需符合选定文体特征。 3. 历史情景剧:朝堂上的对话重构 任务:改编两文中某一关键场景(如司马光写信质问王安石,或太宗读疏后召见魏徵),补充史书未记载的对话细节,需体现人物性格与政治立场。 要求:剧本后附500字说明,解释新增对话的历史依据。 二、设计理念与教学价值 本次作业以“思辨力培养”“跨学科融合”“历史共情”为核心目标,突破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翻译—主旨”的单一模式,具有以下创新价值: 1. 在对抗性思维中深化文本理解 《答司马谏议书》与《谏太宗十思疏》均为政治论辩文本,但传统教学常止步于“作者观点归纳”。通过辩论赛设计,学生必须主动梳理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分歧(如“变法是否=侵官、生事”),或分析魏徵“十思”在贞观年间的实践阻力。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结论”转向主动构建逻辑链,例如:有学生在辩论中发现,王安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强硬态度,与魏徵“谦冲自牧”的劝谏策略形成鲜明对比,进而理解不同政治生态下的言说艺术。 2. 文体转换训练语言迁移能力 两篇文章的原始文体(奏疏、书信)具有特定时代性,而跨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将古典政治话语转化为现代人熟悉的表达形式。例如:有学生将“十思”改编为“企业CEO管理手册”,用“KPI考核”类比“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既检验了对文意的精准把握,又锻炼了古今语境切换能力。这种设计尤其适合高一学生,因其能缓解文言文学习的疏离感,让经典文本真正“为我所用”。 3. 历史情景剧培养实证精神 两文背后的历史细节(如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支持、太宗晚年渐恶谏言)常被忽略。情景剧任务通过“填补历史空白”迫使学生查阅《宋史》《贞观政要》等资料。例如:一组学生为太宗设计了一句史书未载的台词——“朕非恶谏,然卿日奏十思,岂非视朕如桀纣乎?”,并引用《旧唐书》中太宗晚年“渐恶直言”的记载作为依据。这种“微科研”实践能帮助学生区分“历史想象”与“历史真实”,提升学术严谨性。 4. 打通文言文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新课标强调“语言”“思维”“文化”三位一体。本作业中: 辩论赛对应“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 跨界写作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灵活调用不同语体; 情景剧关联“文化传承与理解”,需在具体历史语境中解读人物选择。 此外,作业的选择性(三选一或分组完成)兼顾了学生兴趣差异,而合作性任务(辩论、剧本)则强化了沟通协作能力。 三、结语 这一设计将文言文从“故纸堆”转化为思辨的战场和创作的源泉,其根本价值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王安石与魏徵的智慧不仅是考试考点,更是可以对话、质疑甚至创造性转化的思想资源。当学生为“司马光是否保守”争得面红耳赤,或为魏徵设计出“职场生存指南”时,文言文学习便真正实现了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跨越。 |